2016-11-14

網路成癮不是病 卻可能要人命

美國每10個青少年與孩童中,就有1個有網路成癮的症狀,並可能因此耽誤學業及造成身體傷害。專家建議,防患於未然,應限制孩子每天不能上網超過兩小時。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網際網路逐漸發達,如今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不過,根據美國一項統計資料顯示,如果一個人每月上網時數超過144個小時(平均每天34小時),就可被歸類為不正常的行為。

 

最早提出「網路成癮症」說法的是紐約的醫師哥登柏格(Ivan Goldenberg),他在1995年就率先使用「網路成癮症」一詞,匹茲堡大學教授楊恩(Kimberly Young)更建立了問卷,以判斷是否已有「網路成癮症」的症狀。

 

美國托雷多大學教授尼可丁(Nick Nykodym)等人曾經針對網路成癮與犯罪的關係進行研究,他在研究中發現,許多網路成癮者與犯罪的聯結很密切,特別是隨機犯罪。沉迷網路愈久、網路成癮情況愈嚴重的使用者,犯罪的可能性就愈大。

 

尼可丁等人也指出,網路成癮雖然不是犯罪的唯一指標,但卻是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駭客、性攻擊與謀殺等,都常見到網路成癮的影子。

 

20076月,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溫寧頓,16歲的白崔克(Daniel Petric)成為美國網路成癮症患者犯罪的典型。白崔克因為沉迷於網路遊戲,只要在家就是在打電玩「最後一戰」(Halo),幾乎都不動,有時甚至一天玩18個小時不停。白崔克的雙親隨後發現他所玩的電玩太過暴力,於是將白崔克的電玩沒收,藏在一個小櫃子裡。

 

僅僅過了一個星期,白崔克偷走了父親的鑰匙,打開櫃子拿回電玩,但櫃子裡卻還有一把手槍,白崔克也帶走了手槍。隨後他將父母帶到客廳,告訴父母要給他們一個驚喜,請閉上眼睛,而在白崔克父母閉上眼睛之後,白崔克持槍從後面射擊父母部的頭部,白崔克的母親因此死亡,父親也受到重傷。

 

這起案件震驚全美,白崔克也因此稱為「最後一戰殺手」(Halo Killer)。在隨後的審判中,白崔克的律師以白崔克罹患網路成癮症為辯護,再加上白崔克犯案時年僅16歲,他逃過了死刑,換來23年的刑期。

 

而史丹佛大學在2006年所做的一項調查也顯示,美國每8個人中,就有一個有網路成癮的症狀,而且通常是單身、受過大學以上教育、30多歲的白人情況最明顯,這些人每星期大約花30小時上網,在在都顯示出美國網路成癮問題的嚴重性。

 

美國在2009年開始了第一個治療網路成癮的計畫「reSTART」,其中高達7成的參與者是17歲到22歲的年輕人。一名接受治療的參與者說,科技支配了他的生活,一直到他清醒後才發現,過去的他沉迷於網路遊戲,在網路上玩整夜,導至精神不濟,起不了床,無法去上學,他也常覺得疲倦、沮喪;而在經過「reSTART」計畫的調整之後,他花了1年的時間,才讓自己重回正軌。

 

尼可丁在研究中就提到,網路成癮症雖然並不被視為是一種真正的疾病,但毫無疑問,網路成癮症需要透過治療來矯正,而儘管並沒有任何研究說明何種網路成癮症者的人格特質與犯罪相關,但對於組織而言,卻很容易發現網路成癮造成的損害,例如占用公司的內部網路、竊取公司財物等,如果組織內有治療網路成癮的計畫,將可有效減低公司的損失。

 

洛杉磯華人心理輔導中心則指出,根據一份美國全國性的研究報告,每10個青少年與孩童中,就有1個有網路成癮的症狀,顯示美國的網路成癮情況相當嚴重;尤其在青少年部分,會導至耽誤工作、學業等情形,同時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例如因光線引起的癲癇、手腕管症候群、視力受損等。

 

華人心理輔導中心建議,在預防青少年網路成癮上,必須防患於未然,首先是限制孩子每天不能上網超過兩小時,監督並限定該上的網站、網路遊戲類別,必要時使用特殊軟體阻斷,並且教導孩子網路安全,例如不透露姓名、地址等個人資料,同時提供孩童必要的教育與保護,鼓勵參與各項有益身心的室內、戶外活動等。(詳細內容請參閱全球中央雜誌11月號)1031102

 

轉載資料連結:https://goo.gl/8O6BAl

 

 

推薦閱讀 Hot News